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专家视点
 
认清形式 突出重点 推进发展—2012年商贸工作的重点任务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9日 16:34   信息来源:浙江省商贸业联合会
 

认清形式 突出重点 推进发展

——2012年商贸工作的重点任务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商务部制定了国内贸易“十二五”规划,正在征求各有关部门意见,修改后报国务院批准发布。同时,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近期将以国务院名义召开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这次会议和内贸“十二五”规划,将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内贸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下面,我想着重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明年商贸重点工作的几点考虑,供大家参考。

一、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平稳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投资和出口。具体分析一下:出口在1989年、1990年和1997年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率最高,累计年份3年;投资在1993-1995年、2002-2010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高,累计年份12年;除此之外的17年中,都是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央及时采取了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经济政策,对于我国克服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增强了全社会对扩大消费重要意义的重视和共识。在今年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把扩大消费放在投资和出口前面。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刺激消费政策退出、价格明显上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目前的消费增长势头令人担忧。今年1-10月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只有11.2%,是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特别是同2010年(增长14.8%)、2009年(增长15.5%)相比,增幅出现明显回落。据商务部对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的统计,今年1-9月汽车销售同比增长5.3%(去年同期为24.8%),家具销售增长9.8%(去年同期为11.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销售增长11%(去年同期为18.9%),这说明今年的房地产和汽车政策调整对市场产生了直接影响。

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一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二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三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同时要看到,商贸业既是充分市场竞争性的行业,也带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应认真研究支持现代流通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

作为承担扩大消费重要载体的商贸行业,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新兴消费业态,拓展新的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其中,特别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续研究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刺激消费的政策。鉴于持久扩大消费的内生性因素仍然不足,商务部门及企业要巩固刺激消费政策的成效,努力扩大消费总量;同时要根据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不同的消费水平,适应消费升级的总体趋势,研究新的刺激消费的政策建议。

    二是努力开拓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消费多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企业要认真研究不同消费群体的具体需求特点,进一步细分市场。

    三是扩大进口商品销售。国务院已经决定把扩大进口作为重要的外贸政策,尽可能多进口一些国外商品,其中包括消费品进口。除了适当降低关税以外,我们特别要研究什么样的国外消费品适合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再有,要研究国内的进口消费品销售渠道问题。现在不仅外国生产的进口消费品卖的贵,在中国生产的iphone4等也比国外卖的贵。进口商品如何销售,如何满足国内需求,要认真加以研究。

四是发展新的消费热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的居民消费主要是商品消费,娱乐消费、文化消费、医疗消费、教育消费等服务消费比重很低。2006-2009年,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为69.1%69.3%72.8%79.9%。国际上,2009年美国消费品零售额只占最终消费的33.1%,日本32.6%,德国21.3%,英国26.3%。我国商品消费占比过高,应把扩大服务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鼓励服务消费发展。

二、完善体系,创新模式提高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市场供需两旺,但部分商品市场供求波动较大,生产者、消费者利益受到影响,政府对市场的控制性削弱。出现这些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原有的计划经济流通体系已被打破,但新的市场经济流通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问题背后都可以发现体制性、政策性的因素。从长远看,要逐步建立高效、有序、安全、可控的现代流通体系。从当前实际出发,应首先抓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的研究。

温总理今年一月在一份批示中指出:“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薄弱,急需加强。”要求商务部会同发改委、农业部研究,尽快提出政策措施报国务院。今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公益性,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增加财政投入,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这是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政策突破。

我认为,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解决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对产地的信息指导。二是要在农村建预冷设施。三是政府投资建设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四是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

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包括零售与批发两个方面。要加快转变零售业营销模式,——突出主业,提高自营比重,积极发展新型业态,促进和规范网上零售,拓展信用销售,完善售后服务,适应多层次和多元化消费需求,加快形成业态丰富、错位经营、便民利民的零售业发展格局。

批发体系的完善难度很大,应进行重点研究。总结各地的经验,一是要大力培育专业批发商、代理商,支持其做大作强;二是鼓励大型连锁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扩大采购功能,逐步发展自有品牌商品;三是改造、提升、完善现有工业品批发市场,重点加强交易结算、物流配送、质量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四是鼓励拥有知名品牌的生产企业自营批发业务。

其中,专业批发商问题值得重点研究。计划经济时期的批发体系是“一、二、三、零”,专业批发商为主体。为什么现在专业批发企业大量萎缩呢?有人认为:一是目前国内大型零售企业为了规避经营风险,普遍采取“引厂进店”的联营形式,自己不再进行采购,对专业批发企业也就没有了需求。二是各地大办批发市场,定额定时纳税,实际税负远远低于按照照章纳税的批发企业,使得专业批发企业根本无法与批发市场进行竞争。三是专业批发企业商品大进大出,需要大量的自有资金进行周转,当前商业信用缺失,经营风险很大,难以得到金融机构支持。四是各种大品牌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和进口商,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分区域逐级代理的排他性批发体制,直接面向零售企业供货,其他专业批发企业很难进入等。中国到底需不需要专业批发企业,目前争论很大,有些人认为不需要,表示中国目前的现状就是合理的,但是也有些人认为不行,认为缺少大型专业批发企业造成批发效率不高,流通环节较多,商品质量难以保证,政府调控也缺少抓手。

三、整顿秩序,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今年1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意见》,决定设立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商务部。

会议提出,要着眼完善法律法规、落实监管责任、强化监管手段、提高执法能力、鼓励公众参与,抓紧建立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一要继续加强行政执法,二要强化刑事司法打击,三要落实监管责任,四要强化违规失信惩戒,五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六要修订完善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七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具体到商贸行业,要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打破各种地区封锁壁垒,促进货畅其流,消除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阻力。严厉打击缺斤短两、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和违法成本。落实国务院决定,整顿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秩序。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建立平等和谐的零供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主办单位:浙江省商贸业联合会 邮编:310006
地址:杭州市延安路511号元通大厦1101、1102室 邮箱:smylhh@126.com
传真:0571-85069995 电话:0571-85062226 策划制作 合众软件
编号: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