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系统装进“菜篮子”,小票可查菜源头
浙江农贸市场“两保一稳两化”改造让百姓放心买菜轻松买菜
家住黄岩的王大妈今天去辖区天长路菜场买菜的时候发现,现在菜过秤后还会出具一张小票,上面详细记载着商品名称、重量、价格以及摊位号码,这是农贸市场新增信息系统后带来的一个新变化。有了这张小票,市民在农贸市场上如买到可疑菜或问题菜,即可通过现场的触摸屏查看菜的供货渠道,掌握上游信息。相关单位则能及时追溯源头,发现并阻止问题食品进入餐桌,将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降到最低。最近农贸市场里像这样的新变化很多:比如价格公示屏帮助百姓随时掌握菜价行情,防止买贵;比如装载监控体系,实时监控价格水平,监督摊位暗中抬高价格;又如采取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直销对接、连锁配送等方式,平抑物价……所有的创新只为一个宗旨,就是让百姓放心买菜、轻松买菜。记者从今天(10月17日)浙江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的农贸市场“三看”活动中了解到,在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中,根据省政府提出的“两保一稳两化”目标,今年全省各市、县(市、区)都启动了试点市场改造提升,全省共有114家农贸市场,预计投资总额达11.7亿元,以“地不湿、无异味、菜安全、价公道、计量准、可休息”为标准,以“价公示、可追溯、联成网”为目标,重点建立信息公开、交易追溯、联网监测三大系统,并将在2013年做到全省农贸市场提升改造面上全覆盖。在今天举行的农贸市场“三看”活动中,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专门邀请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新闻媒体、百姓群众,现场参观了杭州市朝晖农副产品综合市场、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西三苑农贸市场,请他们从多角度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进行立体考评和监督。
农贸市场新样板:标准化信息化
往日印象里,去农贸市场买菜总是一个难受的过程:地上的污水横流让人难以下脚,禽类摊位散发的异味迫人屏息……然而,经过改造提升的农贸市场,形象完全改观,舒适的购物环境不亚于商场超市。在杭州朝晖农副产品综合市场记者看到,场内灯光明亮,地面干燥洁净,菜肉瓜果摆放整齐,连以前是“脏、乱、湿、差”重灾区的水产交易区和活禽交易区也完全“变脸”,增设了污水、污气、废物的“三污”处理设施,污水、异味被完全隔离。记者发现,经过改造提升的农贸市场不仅在硬件上改变了面貌,往日那种松散的管理模式也被一系列标准的管理制度所代替。市场里配备了检测室,除了每日抽样检测20批次农产品外,免费为消费者提供10批次的商品送检,检测结果在公告栏和触摸屏上公示。此外,显示屏上滚动公布各类价格信息:“青菜每斤最高售价3元,最低2元;黑鱼每斤最高售价12元,最低11元……”,商品检测结果和价格的公示,让前来买菜的百姓轻松又放心。据悉,台州黄岩天长路菜场还配备了一种“追溯秤”,电子打码秤在输入价格称重的同时,菜价等相关信息就会通过网络传到市场管理中心实时采集,这不仅实现了对价格的监控,更是完善了食品追溯链。
民以食为天,农贸市场与民生息息相关。“稳定物价,改善民生”是今年全国“两会”的核心议题,农贸市场在农产品供应中的支柱性地位,决定了它是稳物价、惠民生的最直接表现和最有效手段,也是百姓生活的最基本要求。继10月1日考察北京蔬菜直销市场情况之后,总理温家宝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强调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公益性,并要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增加财政投入,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
浙江的做法早已走在前。在今年4月初召开的全省农贸市场工作会议上,省政府明确了农贸市场是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生性、公益性、市场性”三位一体的公共产品。农贸市场内经营户的交易行为是市场行为,但市场这一平台却是公共的,是服务民生的公共产品。今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以两保一稳两化为主要内容,并对目标任务、网点布局、业态创新、运营体制、管理体系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两保一稳”指的是“保供应、保安全、稳物价”,这应该是所有农贸市场必须承载的社会功能,也是民生性的最主要体现。而“两化”指的是标准化和信息化,标准化概括的形象一点就是六句话:“地不湿、无异味、菜安全、价公道、计量准、可休息”。信息化概括起来说就是:“价公示、可追溯、联成网”。
省政府成立了浙江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19个厅局组成,加强组织和协调。领导小组出台了《浙江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城市、农村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标准,对标准化改造、信息化建设、食品安全保障、商业业态提升、商业文明建设以及完善落实政策资金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确定以创建文明示范农贸市场为载体,用三年时间推进全省农贸市场“两保一稳两化”改造提升工作:今年重点是各市、县(市、区)完成1家以上中心农贸市场“两保一稳两化”改造试点;明年各市、县(市、区)原则上完成城区和中心镇农贸市场“两保一稳两化”改造;到2013年基本完成全省“两保一稳两化”改造任务,努力实现点上全达标,面上全覆盖。目前,全省共确定114家农贸市场,预计投资总额达11.7亿元。
农贸市场提升成燎原之势
小菜场大民生。在明确农贸市场“民生性、公益性、市场性”的功能新定位后,全省各级政府加大了农贸市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杭州市出台了农贸市场直供直销扶持措施和管理办法,积极推行“菜篮子”规模生产基地、种(养)殖大户与农贸市场产销对接,采取直供直销、代销、包销、连锁等多种形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同时计划投资970万元对市区农贸市场快速定性检测装备进行全面更新升级,并投入2000万元完成蔬菜、肉类质量安全信息化追溯系统的建设;金华市出台了《关于金华市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补充意见》,对设有农民自产自销区摊位在20个以上的农贸市场,每年给予2万元的补助,该市还计划面向消费需求大的社区设立35家平价供应点;舟山市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菜篮子”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全市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实施意见》,并要求各县(市、区)在年底前完成农贸市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湖州德清县财政拟安排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专项资金1000万元,对列入计划进行改造、经验收合格的农贸市场,所需经费按审计核定的金额由县财政补贴20%。对依法登记,并纳入三年改造提升计划、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农贸市场,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涉及地方性行政规费的给予50%减免。同时,德清县工商局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市对接、农超对接”活动,使“菜园子”直通“菜篮子”,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从源头保障供给。目前,该县已有17个农贸市场设立农副产品直销点,全县65个农产品基地和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00余种农产品进入各农贸市场直销,农产品流通平均成本降低20%以上,比市场同类产品平均价格下降10%以上。嘉兴平湖工商局还推出了全省首个“菜篮子指数”价格类指数,选取中心菜场一年四季上市、老百姓购买最多的肉类、禽蛋类、蔬菜类、豆制品类和水产品类中的38个品种,按照不同的权重每日进行计算,生成每日菜场价格指数。
各市场举办方也以保障民生为己任,积极投身到市场提升改造工作中,努力为百姓提供安全、价优的菜篮子。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物流配送基地和一级批发市场,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全面推行进货“全记录”、进场“全检测”、销售“全供票”制度,把好蔬菜交易准入关、检测关、交易关。进货“全记录”是指全检人员在蔬菜经营户进入市场交易前,将经营户和蔬菜的相关信息输入市场管理IC卡,为经营户及其经营的蔬菜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档案。进场“全检测”是抽样人员对进场蔬菜进行抽检定性检测,检测合格后才允许交易。对检测不合格的蔬菜,根据《蔬菜市场安全卫生质量责任告知承诺书》的约定,统一就地销毁。销售“全供票”通过经营户进场交易,将蔬菜销售给买家时,提供一张结算单,买家凭结算单到市场的结算中心结算。付款后,结算中心给买家一式三联的票据,该票据包含了经营户基本信息和蔬菜品名产地等信息,从而实现对交易过程的全程监控,实现对问题蔬菜的追溯。在三全制度的基础上,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立了蔬菜检测风险补偿机制,专门安排了25万元财政资金,对销毁的问题蔬菜进行适当补偿,保障问题蔬菜及时销毁;建立黑名单管理机制,加强对蔬菜经营户进行长效管理。杭州古荡农贸市场积极争创文明示范农贸市场,除硬件改造外,该市场在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例如,在食品安全防范上实行“三个知道”,即早知道,就是及早知道当天商品的货源、数量、价格等商务信息;马上知道,就是清晨对农产品抽样检测的信息,马上知道、马上发布,发现不合格农产品,马上处理、销毁;全知道,就是通过电子监控系统和经营户相互监督系统,全过程、全方位地知道市场的经营实况和发生在市场每个摊位、每条通道、每个角落的实时情况。同时,聘请了社区退休干部作为“菜篮子”监督员。通过管理的创新,经营户的诚信意识不断提高,前段时间干货区30号摊主对价值1000多元的过期调味品主动进行了销毁,得到了现场居民的好评。市场的提升改造还助推了市场服务升级,在当下猪肉价格企高的情况下,市场通过摊位费用“贴、减、免”实行微利售肉举措,“减价不减质、微利带微笑”,这项措施成为政府调控物价的有效补充而受到社会各界、居民群众的广泛好评。通过文明示范创建,该市场达到了休闲旅游购物的水准,成为了社会资源国际最佳访问点、最具生活品质体验点。
文明示范农贸市场:达不到食品安全的“一票否决”
农贸市场提升改造,食品安全是基准线,也是重中之重。浙江省工商局根据“两保一稳两化”改造标准起草的《浙江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城市、农村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标准中,对标准化改造、信息化建设、食品安全保障、商业业态提升、商业文明建设以及完善落实政策资金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城市农贸市场创建标准中,按百分制计分,共设置了基本条件、地不湿、无异味,菜安全,可追溯,价公道,计量准等十项评分单元,每一个项目均细致具体地设置了详细内容。其中,“基本条件”采取一票否决,特别要求了“市场近三年内未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和“市场无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的恶势力情况”。“菜安全”的占分比例最高,共有25分,并具体划分成“市场建立进货查验、进货台账、质量承诺等食品、水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并在显著位置公示”,“市场设检测室,有检测设备和专职检测人员,检测项目不少于8种”,“市场检测室每日检测不少于15批次且不少于总经营户数的8%,每月非农药检测比例不少于30%”,“市场在显著位置每日公示当日检测情况,及时销毁检测不合格的食品、农产品”等12项具体标准。
浙江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文明示范农贸市场的创建中,工商机关强化了市场内的食品准入管理,要求农贸市场应设立商品准入办公室,对市场内所有食品、农产品经营户建立商品进货索证索票档案,自产自销经营户全部实现备案登记,并纳入“浙江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标准”。同时,着力强化对流通环节重点食品、重点品牌、重点领域实行常态关注,增强检测频率和针对性完善检测体系,拓展检测项目,提高非农残检测的比例。进一步运用信息化手段,纵深推进食品安全电子监管,提高应用覆盖面,强化有效性、通用性、长期性。
全省工商机关还组织开展了多项食品专项执法检查活动。据统计,今年1—9月,全省工商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249107人次,检查经营户706546户次,检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各类市场19726个,取缔无照经营3788户,查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案件1582件,涉案案值5460.68万元,罚没金额771.63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