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孩子,什么都没有了。”64岁的王阿姨,在儿子车祸去世后头几年,总是念叨这两句。
俗话说,养儿防老。
有媒体将失独老人的晚年生活,总结为四个字“无处安放”。最近,记者在杭州江干正着手实施的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办法》中看到,失独老人已经被纳入评估对象中。
就王阿姨来说,未来至少会享受到每个月保底4小时的免费养老服务。
“不图别的,陪我们说说话也好。”她说。
养老服务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
新的评估办法,将拥有江干区户籍且常住江干的5类居民纳入——
一是60周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二是60周岁以上低保困难、孤寡、失独、身患八类疾病的老人;三是60周岁以上特殊贡献、特殊对象,区级以上劳模、重点优抚对象、归侨、纯居干(无工资有补贴的居委会退休干部)老人;四是60周岁以上与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病残子女共住的老人;五是90周岁以上老人。
这里面,新增了3类人群,除失独老人之外,还包括了“60周岁以上与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病残子女共住的老人”,以及子女与失能老人同住的家庭,都能享受该资格。
有了这个资格,专业医生将根据老人失能、失智情况,评估出每个月他们所需的服务时间。
这样经过评估符合享受养老服务补贴政策的老人,将再根据退休收入,享受到不同服务补贴。
退休收入成为服务付费新杠杆
退休收入水平不同,享受补贴也有分档——
低于3000元以下,享受全额补贴;3000—4500元,政府补贴70%,自行承担30%;4500—9000元,双方各承担50%;9000元以上,政府补贴30%,自行承担70%。
75岁的费叔叔就算了一笔账——
他腿脚不好,进出都需要轮椅,住在老小区,上下楼特别不方便,根据评估,他每个月能享受8小时的养老服务。但是每个月退休工资有3500元,那么按照购买家政卫生服务是23元/小时计算,他能享受70%的政府补贴,自己每个月要付55.2元。
如果嫌贵,他还有另一选择,保底4小时,不需另付钱。
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向弱势倾斜
江干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制度,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医保政策,看病刷医保卡,大头由医保基金支出,小头自己出。
好处在哪里?
以前政府为老人购买养老服务,因为免费,部分老人对服务质量不上心,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也存在敷衍现象。现在要老人付一部分费用,而且因为有补贴标准限制,超过标准要自己全额付款,会促使老人合理安排使用服务补贴,避免了资源浪费,又能因为心疼花出去的钱关心服务质量,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监督。
“在申报时,我们也粗粗摸过底,大约10%的老年人愿意付费,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工作人员说。
在江干,财政每年花在居家养老上的钱大约2000万元。
“我们就是希望未来,养老服务能向弱势群体倾斜,让更需要的人享受公益性服务。”工作人员说。
目前,该评估标准已经在全区推开,申报阶段已经结束,正进入医生评估阶段。待公示、审核、服务对接后,就可以成功享受这项制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