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商务部内贸专家委员会主任)

经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讨论,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其中明确提出要“围绕提高流通效率、方便群众生活、保障商品质量、引导生产发展和促进居民消费,加快推进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这是新时期现代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点任务。
一、提高流通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流通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始终存在,造成流通企业尽管市场销售额增长很快,利润率却低于国外同行和国内其他行业。流通效率低、成本高,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宏观政策上看,长期以来一直忽视流通产业的重要性,不仅缺乏政策支持,反而成为征税、收费的重点对象。从流通产业自身看,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打破后,一直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的流通体系,造成商品流通环节较多,流通秩序较乱,政府调控市场的手段较弱。同时,能够发挥市场引导作用的大型流通企业太少,遇到市场波动,只能依靠政府进行行政干预,实际效果往往不好。
分析国内外形势,我国经济长期以来的高增长态势已经放缓,商品流通的高增长态势也必将受到相应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提高流通效率已经成为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国务院39号文件一方面提出了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创新流通方式、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等项任务,着力于培育和提高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减轻流通企业税收负担、降低流通环节费用等重要措施。通过努力,要做到批发零售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明显降低。
二、方便群众生活
当前,社区商业滞后已经成为城市商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城市中心商业区网点过剩,业态重复,竞争惨烈;另一方面,城市老旧居民社区商业网点不足,新建社区更是难以满足居民需求。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其深刻的根源。长期以来,我们在流通工作中主要强调的是“保障供给”、“稳定市场”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等内容,国务院39号文件把“方便群众生活”作为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体现了对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追求。
发展社区商业,一是要高举“公益性”的大旗。国务院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应出资购买一部分商业用房,用于支持社区菜店、菜市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便利店、早餐店、家政服务点等居民生活必备的商业网点建设。”政府出资回购,再以低租金提供给商业服务企业,才能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与服务。二是要全面提升社区商业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大力推进面向中小商业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仓储、采购、运输、订单等环节的科学管理水平。改变单店经营的传统模式,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三是要大力发展“一网多用”。社区商业一般面积较小,因而店铺业态和商品、服务分类不宜过细,并增加各种便民服务项目。还可以努力探索“网上”“网下”结合,即通过网络订货、在社区店结算并取货的新型商业模式。
三、保障商品质量
完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修订相关法律制度,推动完善刑事定罪量刑标准,健全相关检验和鉴定标准。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加大刑事司法打击力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推动建立跨地区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加强商品质量安全行业管理。鼓励食品经营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规范,健全企业进货查验、购销台账等制度。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信息通报、监测评估体系,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防控能力。加强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流通监管,逐步建立肉菜等食用农产品的流通追溯体系。完善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等管理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猪等定点屠宰企业升级改造,严格企业准入。完善省、市、县和企业互联互通的屠宰监管系统,建立监管和公共服务网络。整合充实商务领域执法监管力量,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
四、引导生产发展
现代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必须充分发挥流通引导生产、调整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功能。着力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强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检验检测等设施设备建设改造,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统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推动农超对接等多种产销衔接方式发展,支持在城市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积极完善生产资料现代流通体系。鼓励直采直供、网上购销。支持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供应链集成服务模式。支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加快改造升级,提升物流配送、流通加工、价格发布、金融服务、信息引导等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健全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引导零售企业拓展网上销售、信用销售、配送等服务功能,积极促进工商对接,引导工业消费品批发、零售、生产企业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促进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规范发展,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五、促进居民消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是要努力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真正使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大国,投资和出口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必须十分清醒地坚持扩大消费。
实事求是地说,相比于居民收入而言,流通对于扩大消费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是,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迟迟不能有效推进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守株待兔,无所作为。长期以来,广大流通企业千方百计扩大销售,想尽办法进行促销,从早到晚陪着笑脸挣辛苦钱,为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贡献。长期以来,外贸进出口有过大起大落,基本建设投资也有高低起伏,唯有国内市场批发零售总额始终保持两位数的稳定增长。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内贸易“十二五”规划》提出, 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生产资料销售总额76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左右,总体规模指标实现翻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