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绿色·生活
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素有“工业界奥林匹克”之称,各大场馆内,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机械、抽象的技术解决方案展示体现出本届工博会“绿色·智能”的主题,更加贴近生活的“小玩意”则吸引了不少普通参观者驻足观看。
智能
展会上,瑞士电力解决方案提供商ABB公司展示了智能电网全价值链的技术和应用。例如,有光照时,公司太阳能发电可为办公楼提供电力,停车场的电动汽车也可及时充电,多余的电能则可存入大型蓄电池,供晚间使用。当然,储能方法不止一种,根据现有条件,抽水蓄能、用电能生产氢气、沼气等均是可选方案。
风能发电领域,针对高大的风车常遭雷击的问题,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推出雷电监测系统LM-S,以降低风力设施的维护成本,提高效率。
此外,方便易用的电动汽车充电柱、火山岩装置的噪音清除设备、由语音遥控的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制成的清洁水循环设备、电磁高效的无摩擦无功耗动力发动机……展厅内无处不让人体验到智能科技将给人们未来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
绿色
今年汉诺威工博会还重点突出了“绿色科技”这一主题,参展商展示了相关的设计、工艺、设备和解决方案。
一般来讲,利用纯谷物生产沼气较为容易,而秸秆转化成沼气则较困难,需要在发酵池中降解80天。德国弗劳恩霍夫陶瓷技术和系统研究所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出秸秆生产沼气技术,不仅可用100%秸秆生产沼气,整个发酵过程还可缩短至约30天。
在这个各国参展商竞相展示新技术的舞台上,也有来自中国的一抹“绿色”。
中国参展商此次除了展示面向未来的能源生产、供应及智能化制造工艺外,还重点展示了新能源汽车。作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早的国家,中国对这一领域的研发投入十分可观。中国工业及信息化部展望,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上新能源汽车领域最大的生产国。
本届汉诺威工博会提供的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已经处于节能灯、风力发电设备和光伏发电组的世界顶级生产供应链的优势地位,中国的环保、节能产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继续增长。
热闹
智能、绿色的高新技术虽然实用,却让人感觉有些遥远。相比之下,博览会上展示的一些绿色小发明更加贴近生活,也更让人觉得“热闹”。
奥地利太阳能背包生产商SunnyBAG带来了多种款式的太阳能包。包上的两片深蓝色材料吸收太阳能后,可通过一根导线将电力传至一个巴掌大的电池盒,背包主人只需用一根USB接口的导线就能给自己的手机、电脑等设备充电了。当然,这种背包价格不菲,售价为两三百欧元。
弗劳恩霍夫界面技术和生物工程研究所研发的真空节水马桶甚为实用。传统马桶通常每次冲水要耗费2升至8升水,而这种马桶每次只需0.5升至1升水,而且排水系统的维护成本更低廉。
观点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中国曾有过辉煌历史,也遭受过苦难,现在走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目前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中国崛起的结果很可能不是中国越来越像西方,而是世界越来越像中国。
新松公司:中国展出的智能以及自动化技术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国外的技术相比并不突出。另外,中国展商在展台布置、展品和理念上也需要继续学习。比如中国参展商习惯静态的展示,在设置展台时缺乏与客户进行交流的考虑。
依必安派特首席执行官汉斯-约亨·拜尔克: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展出的大量高科技机械证明,德国与今年博览会合作伙伴国中国之间的工业竞争正在不断加剧。而另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中国和德国企业不仅在竞争谁能生产出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也在竞争谁能吸引最优秀的雇员。
斯德哥尔摩大学华人经济学教授房晓辉: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制造”是丝绸、陶瓷、茶叶等“中国特色产品”的同义词。后来,世界接受并习惯了“中国制造”,将它看作“廉价商品”的同义词。“如今‘中国制造’有了新内涵。”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柳卸林:从传统的手工艺品到廉价的工业品,再到高新技术产品,外国人眼中“中国标志”变化的背后,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转型。这反映了中国企业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从低附加值的“制造”向“智造”转变是必然趋势。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树义:“中国智造”要想融入国际市场,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创新环境。这个环境不是单靠一个措施或一个政策就可以建立的。要从整体上完善创新体制,把有利于创新的做法制度化。
复星集团高级总裁助理、商业事业部总经理钱建农:2012年将是创新之年。用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将更多的“中国智造”推广到全球,将是中国企业未来成长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