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日媒炒作的“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南京官员未当面抗议”一事,南京市政府一日三次表态,从“驳斥”到“指责”再到“断交”,即驳斥河村隆之的言论,指责日本媒体炒作,并宣布暂停与名古屋市政府的官方交往。 就“断交”而言,有人认为,这是近期针对日本个别政客否认南京大屠杀问题最强硬的抗议动作。但不可否认,这“最强硬”是国内激愤的舆情推动出来的,就像一位“侠客”,在外含垢忍辱,回到自个家里才摆出金刚怒目的姿态。南京市官员刘志伟在与河村隆之市长交换礼物时,那“友善”的笑容,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抹不去的阴影。
农夫因为无知,把冬眠的蛇揣进怀里暖醒,被咬死是活该。但对作为侵华战争加害者的后代,却一贯叫嚣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河村隆之,经常派官员去名古屋这所谓中日友好城市 “考察”的南京市,难道一无所知?
《论语》中记载曾子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姑且曲解一下,“忠”是担当责任,“信”是守真讲事实,“习”是掌握知识、牢记历史。在我看来,南京市在一日三表态后,更得“三省吾身”。
毋庸讳言,官员到国外的“友好城市”去“考察”,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特殊“福利”的。旅游也就旅游了,在参观之余,正经场合的双方官员会谈交流多少还是有“政治任务”的吧。特别是作为日本侵华战争的最大受害城市,派人到日本名古屋这个由一位有反华倾向的政客担任市长的城市考察,代表团团长更得不辱使命才行,无论如何总得事先做点功课吧。遗憾的是,太一团和气了,人家打你脸,只知道辩解自己不喜欢打架,声明自己是“热爱和平”的。倘是个人行为也就罢了,若搁在城市与城市、国与国之间,就不是一个怯懦可以形容的了。
古人虽讲“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小事可糊涂,面对有关民族大义的大是大非问题,作为南京市的代表,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淡定如斯?这样的“修为”是怎么习得的?为什么连捍卫历史真实的勇气都丧失了?如果是因为担心伤害了“友好城市”的感情,损害了“招商引资”之类利益,那么,软骨头的不只是他,而是他背后的城市。
有位网友说得好:“最重要的是自己不能忘记历史。”面对歧见与争端,有时采取暂时搁置的方式或许也是一种策略,但至少得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充分了解历史,牢记民族耻辱史吧。要还原历史,还得把保存证据的工作做好。作为南京市的官员,对此应该了然于胸,你只要举出一两个事实即可轻易反驳河村隆之,是不是也可能因为历史没学好,存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问题?不然,也不用着一日三次表态了。
|